因此,在古文裡,單字並沒有透過《格(case)、性(gender)、時態(tense)等》來產生語形的變化,而主要是透過「文句的順序」和「附加詞」來辯識詞句的意義。
專欄屬作者小我定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定見交換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更且,一樣的漢字會被當作《表達分歧意義之用語》來加以利用。例如「老子」開頭的句子:道可道非常道(在道當中,如果是可說出來的道,就不能說是真正的道)。在這6個字當中,這6個字分別是分歧的詞類:道(名詞)、可(助動詞)、道(動詞)、非(副詞)、常(形容詞)、道(名詞)翻譯是以,一個「道」字明顯就有動詞跟名詞之別,但這只能透過語順來判定說:一樣的漢字是在什麼樣的意義上,被當作什麼樣的詞類而被加以使用?
一、古文不只是死語,還不是從講話的語言發展起來的說話
三、學習古文有助於語言能力的培養嗎?
要曉得古文,最主要的是要把握「詞句的語順」(word -order)與「詞句的結構」(sentence -structure),這是古文的特色翻譯
由於古文有上述的特色,所以要知道阿誰單字是屬於那一個詞類,就很難認定翻譯例如以「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一句為例。此句因為詞類鑒定的不同,就會出現分歧的注釋,假如把「皆」解釋為「大師」時,其意可為:假設我死了之後,大家皆會把我看作是魚肉吧!假如把「皆」解釋為副詞「都」,那麼意義就釀成:假設我死了以後,就都化成魚肉了吧!
古文並不是在當前被利用的說話,而是完全歷史的說話,換句話說,用古文書寫或講古文的人其實不存在,它只是在文獻傍邊存在的說話。就這一點來講,古文和拉丁文與希臘文是一樣的。
例如《論語·衛靈公第15》中有「吾嘗整天不食」(天成翻譯公司曩昔曾成天不吃工具)一句,這句話是因為有「嘗」一字,才知道是曩昔式。
二、語順與結構是掌握古文的關鍵
在資本主義的成長之下,目前的語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要可以或許明白傳達講者的心裏所思,豈論是在契約的擬訂上、工作上、學問的教授上乃至法律的擬定上……皆是,可是古文說話剛好跟現代社會對說話的需求是各走各路的,如果說古文還有功能,那應當是在古代文獻的解讀上。請問天成翻譯公司們的學生有需要去解讀古文而所有去當個研究者嗎?國文課綱還要把其比重提到60%嗎?天成翻譯公司相信如果不是以國文教員或是什麼專研古文的中研院院士為對象而是以在學生為對象進行意向查詢拜訪的話,主張應在語言科教古文的,絕對不會跨越5%翻譯
但是古文和拉丁文等最大的不同是,它從出現開始就不是用口頭來講的說話,而是以文章用語的情勢發財起來的說話。換句話說,古文是完全的文語(書面說話),是寫的人循著文語的習慣而寫出來的說話。
又古文基本上被認為是典型的孤立語,在單字與單字之間幾近是不消接續詞來連接的,例如「花紅柳綠」一字,即有可能會成立好幾種诠釋:1、花是紅的,柳是綠的」,二、花假設是紅的,那麼柳就是綠的,3、花因為是紅的,所以柳是綠的,四:花縱然是紅的,柳照舊綠的。
本文來自: https://tw.news.yahoo.com/-030014337.html有關各國語文翻譯公證的問題歡迎諮詢天成翻譯公司02-77260931
留言列表